“中国式现代化”成“读懂中国”最热词
嘉宾观点: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李焕坤 鄢敏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所致贺信中这样说道。
当天的会议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最热词。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与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多名与会嘉宾在会上建言献策。
谭耀宗:粤港澳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粤港澳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主题研讨会上,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处于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谭耀宗认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香港有几件事可以做。比如不断研究探讨政策的衔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三地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三地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广东省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未来将落实跨境救护车等。这些为加速大湾区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让香港居民分享到大湾区发展的红利。
“我们还可以发挥香港国际化特点,协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行业规则的引领者。”谭耀宗提出,大湾区互联互通只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与世界规则进行对接,甚至让大湾区的规则引领世界规则。“希望香港能帮助更多行业探索如何对规则进行优化和创新,让大湾区的标准能走向世界。”
谭耀宗还提出,香港在金融、国际化等方面有独特优势。香港可发挥和强化自身链接内地、联通亚太等传统优势,以及在税率、货币自由兑换、普通法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持续发挥金融“超级联系人”作用,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才,让更多企业能体会、分享到“一国两制”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红利。
中国发展很快,如何让世界各国的朋友都能了解中国发展的成果?他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西方社会容易理解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和理念。谭耀宗说:“香港还是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我们也在研究香港应该怎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郑永年:要在“共赢”背景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有一个认知上的进步。
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一直追求、实践的目标。”
站在全球视角,郑永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他指出,如果能实现十四亿人的现代化,意味着能够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仅仅我们自己实现现代化,还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进步。”郑永年解释道,因为中国是在开放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会在开放状态下实现,这是中国跟世界的关联。所以,他强调,要在“共赢”背景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郑永年表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唯独变化这个道理不变。”他觉得,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生生不息,会根据自己的变化、局势的变化来调整。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我们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着眼未来,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郑永年提出,要有抓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抓手。”
中外嘉宾共议全球文明: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品质
12月2日下午召开的“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会议上,十余名中外嘉宾共议中外人文交流、共话全球文明。嘉宾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容的文化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今天这个自我保护色彩严重、价值观念不同且总有强弱之分的世界背景下,努力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的品质,以此来搭建一座坦诚交流的桥梁,十分必要。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从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出发,回顾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互鉴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改变了古代世界、古代生活,也必将改变未来世界、未来生活。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当前美中双边关系存在危险摩擦,这源于误解。他认为,人们应该要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彼此尊重地坐在一起,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立勒·希尔高拉米表示,像全球文明倡议这样的重要倡议,能够帮助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传统,可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非常积极的贡献。“包容的文化要替代排外的文化,对话和合作的文化要替代霸权文化。各国必须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政府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世界不需要霸权,各国应坚持平等相待、文明互鉴、文明对话、文明包容。”(羊城晚报)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李金磊 宋宇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数字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智慧大脑”正在赋能各行各业,让生活更美好,让生产更高效。
在首届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云集了一大批国际顶尖的科技企业,以技术变革、产业孵化、应用场景为展示逻辑,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最新成果。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1/3ddbf1e446a548ca8150feae3210174c.jpg" alt="AI学习机现场写毛笔字。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
AI学习机现场写毛笔字。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如今最前沿的AI技术,大模型已经被业界普遍认为将是引领未来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链博会现场,AI大模型展示了如何让我们的工作学习更有效率,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智能。
科大讯飞展示了星火大模型在教育、办公、汽车、工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落地案例。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表示,比如科大讯飞AI学习机可以像老师一样批改作业、批改数学题,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它能指出哪些地方要改进,给出具体建议。
江涛说,医疗大模型讯飞晓医会像医生一样跟人对话,会给出很多健医疗健康方面的建议,比如,两个药能不能一起吃,这个药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链博会让我们看到整个中国更加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江涛说,人工智能一定是服务全人类的,这次链博会来了这么多家中外企业,人工智能未来会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提升千行百业的劳动生产率。
思爱普展台。
智慧大脑让决策更科学
在智慧大脑的强大支持下,各行各业逐步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在思爱普展台,展示了牛肉产品供应链分析,演示如何借助SAP商业网络,在上下游营造一个可信的产品溯源供应链。其成员企业和消费者可以获取完整的、从牧场到餐桌的产品追溯,并支持在产业链上下游间交换产品批次信息和预警。
思爱普大中华区副总裁、客户咨询总经理姚法说,把AI融入到了商业整个体系当中去,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让它AI化。
“我们的AI通过对话方式,不断的下钻经营的业务数据,并自动化的形成分析报表,告诉管理者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并可以一键发送给相关的经营管理层,可以极大提高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运营效率,以及商业决策的精确性和实时性。”姚法说。
他指出,AI是通过数据说话的,因为系统里积累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数据,数据是不会骗人的,结合SAP的大数据智能分析算法,它通过数据去洞察各种各样生产经营问题,并对问题给出优化建议。所以就像一个非常智慧并深度了解自己业务的管理者一样,在帮你时时刻刻来经营企业。
浪潮云洲展台。
智能化让工业生产更有效率
而在工业领域,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和质量。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港澳中心副总经理李响表示,随着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的基础设施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变革。现在所说的这种新型的工业基础设施是围绕数据为核心的基础设施,解决的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确权的问题,数据的作用体现在网络化、智能化。
以茶叶生产为例,李响指出,茶叶从茶树上一直到消费者手里,所有它的全链路数据全部打通。经过模型分析,生成有价值的数据或应用,根据各方的需求开放不同权限,这种数据或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去管理,方便去控制生产,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在乎的是质量,那就把跟质量相关的这些数据或应用链路开放、提供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放心。
数字科技链,“让创新更具活力”。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无一不在它的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链博会,我们看到了合作和创新的力量。(完)